《大学写作十五讲》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哲学学院金立教授担任主编。《大学写作十五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中国大学MOOC配套教材,浙江大学全校通识课“大学写作”基础模块配套教材,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指定教材,入选了“浙江大学2022年度第一批本科教材建设项目”,供浙江大学通识课程“大学写作”选课学生学习所用。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材使用,亦可供广大社会读者参考阅读。本书的编著者团队由哲学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的十二位学者组成,其中来自我院教学中心的胡晓慧副教授、吕妍醒博士、过文英博士、吴剑博士承担了学术论文写作、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章的撰稿工作。我院的四位老师自2021年秋冬学期起就开始承担全校通识课“大学写作”的教学工作,是进阶模块“写作·人”教师团队的骨干成员。在大学写作课的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十分重视中外学生写作动机与书面语进步模式的比较研究,并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实证调查和长期跟踪研究。《大学写作十五讲》是我院教师深耕写作教学领域的阶段性成果。 教材介绍:本书主要讲授说理性写作的一般原理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逻辑精神与写作,逻辑基础与写作,论证理论与写作,论证实践与写作,逻辑基础与写作实训,文献阅读与写作,学术写作的选题与题解,学术写作的伦理与规范,学术论文写作,读书报告写作与案例分析,文献综述写作及案例问题分析,调查报告写作与案例分析等。本书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读者既能了解关于思维和写作的一般原理,又能掌握多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大学写作十五讲》编委会名单 主编:金 立 编著者(依章节顺序排列):金 立 徐慈华 陈勃杭 于 翔黄 略 李哲罕 李忠伟 陈越骅胡晓慧 吕妍醒 过文英 吴 剑 供稿 / 教学中心
2023年9月15日,意大利因苏布里亚大学(University of Insubria)暑期汉语强化项目举行了结业仪式,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芬出席仪式,并为全体学员逐一颁发了项目证书。王玉芬博士在仪式开场时做了热情的致辞,欢迎因苏布里亚大学的学生在时隔四年之后,再一次回到浙大校园。她祝贺学员们通过努力学习,顺利达成学习目标,也鼓励意大利学生们在完成本次暑期强化项目后,在不远的将来再次回到求是园,进行更为长期的语言进修学习,进而攻读学位。学生代表爱盈莲(Ilenia ALy)和白起(Marco Cammisa)作了答谢致辞。他们首先感谢老师们一个月来的辛勤教学,表示四周的学习经历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回去之后就会时刻关注浙大下一年度的申请信息,希望能申请到合适的项目,尽早再次回到浙大,回到杭州,回到中国。本次项目为期四周,共有30名来自因苏布里亚大学的意大利学生参加。在杭期间,他们既有课堂里的强化学习,也有一系列的城市漫步活动,探访过茶村、湿地,观看了亚运前夕钱塘江两岸的灯光秀,拍下了西湖边别具意义的“中意巴士”,访问了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杭州城市新地标。扎实的中文教学和课外的访问活动,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喜爱,加强了他们对当代中国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出席仪式的还有国际中文教学中心的过文英副主任、各课程任课教师和国际中文教育办公室的项目工作人员。 文 / 徐晓航图 / 吴楷文、徐晓航
2023-2024秋冬学期教学工作即将正式开始之际,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中心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统一思想,鼓舞干劲,做好完成新学期系列教学任务的准备工作。会议由教学中心施虹主任主持,国际教育学院王玉芬常务副院长、唐晓武教学副院长莅临指导。王玉芬副院长以“谋划”“协同”“创新”三个关键词,对全体教师的新学期工作提出殷切寄语,希望教师们秉承初心,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一线工作中,努力发展,团结合作,再创佳绩。唐晓武副院长叮嘱大家在恢复国际学生常态化教学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新情况、新变化,保障教学秩序稳定,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中心施虹主任和胡晓慧副主任,分别就新学期的国际学位生教学工作和语言进修生工作做了总体安排和重点提醒。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中心的教学工作包括全校国际学位生的“两课”教学、汉语言专业教学、校际交流生和语言进修生的语言文化教学等多项内容。随着国际学生的应返尽返、线下教学的全面恢复,国际中文教学工作将在新的学期展开新的篇章,将继续在国际中文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绩。 供稿 / 教学中心
纷纷细雨润泽金秋,9月15日上午,2023级国际新生开学典礼暨新生始业教育首场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剧场举行。全体国际学生新生来到会场,相聚在启真湖畔,共同开启浙大学习生活新篇章。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出席典礼并致辞。她向所有新同学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与祝贺。何莲珍表示,国际学生是浙江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对即将开启人生新阶段的同学们提出三点殷切嘱托:一是要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学习,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二是要做引领时代的创新青年,形成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和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为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能力之基;三是要做人类发展的新生动力,以开放积极的态度直面人类的共同挑战,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李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作为一名拥有丰富国际学生指导经验的导师,他分享自己的心得:保持耐心与信心,坚守道德和学术底线,营造关心关爱的实验室氛围。同时,他对新同学们表达了期许,鼓励大家成为文明友好互鉴的桥梁。“感受多元文化,拥抱发展中国。”来自塞尔维亚的2022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生NATALIJA STANISIC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说在中国、在浙江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美好和活力,鼓励新生们积极求知、认真融入、学好中文、发展自我,一起传递美好故事。来自巴基斯坦的医学院博士新生SABOOR SAEED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他用自己在杭州做志愿者服务的有趣经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活动。他倡议新同学们保持学术研究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平衡,拥抱中国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创造珍贵而持久的记忆。最后,全体师生起立合唱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2023级国际学生开学典礼在悠扬而深情的校歌合唱中落下帷幕。来自不同国家的新同学满怀希冀,即将开启浙大求学的新征程,祝愿所有新生同学都能不负韶华、拥抱未来,让我们一同期待2023级国际学生在求是园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典礼结束后,学院还为新生们带来了始业教育首场报告会,以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增强安全意识。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卢正中作“开学第一课”新生始业教育报告,杭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警官张凌轲作法律法规宣讲,教学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蔡丹作本科新生培养方案解读及选课指导。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学院(系)负责人、国际教育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及国际学生校友代表等出席了典礼。典礼开始前,国际学生艺术团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暖场演出。文 / 郑方平
秋水长天,海纳江河。9月12日和13日,近千名浙江大学2023级国际学生新生跨海越洋,一同走入求是园,开启人生新征程。上午9时许,当第一辆搭载国际学生新生的迎新接驳车从紫金港校区南门缓缓开往国际教育学院大楼时,工作人员和国际学生志愿者们早已做好了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为更好地迎接2023级新同学,国际教育学院利用暑期精心开展迎新各项筹备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提升新生入学体验。紫金港校区的国际教育学院大楼学位生报到点、玉泉校区的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汉语言进修生报到点、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宁波科创中心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等异地校区报到点均设有缴费区、材料核验区、材料领取处、校园卡办理区、住宿咨询台等,科学合理分区,优化报到流程。现场井然有序,气氛热烈,在工作人员和国际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新生们有序高效地办理报到手续。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宁波科创中心将在9月15日迎来国际新生海洋学院(舟山校区)国际教育学院为新生们准备了入学大礼包,包括国际学生手册、新生指南、校园地图、学生徽章及校园文化衫等。新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对即将到来的求是园新生活充满了无限期待。后续国际教育学院将举行2023级国际学生开学典礼以及新生始业教育首场报告会,帮助新同学们快速适应校园,更好地了解浙大。新生说——来自比利时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Claudia表示,浙大校园很漂亮,她希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努力学习汉语,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Asilbek,是一名即将就读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生。他说,今天的报到过程特别愉快,全程都有志愿者的陪伴,很感谢工作人员们,希望通过浙大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来自荷兰的Quint是一名数据科学专业的硕士交换生。他觉得,浙大是一所很棒的大学,非常期待自己的交换生生活。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的汉语言进修生们,认为校园很大很酷,希望可以在这里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来自摩洛哥的学生Othmane(奥特曼)表示非常开心能够加入浙大的PIEGL Program,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商业知识。医学院博士生Adam和 Adnan分别来自索马里和巴基斯坦,他们表示,校园真的很美,中国人也特别友好,希望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 来自西班牙的小胡即将就读于汉语言专业,说着流利汉语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希望可以交到新朋友,日后留在中国发展。 刚刚从浙大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硕士专业毕业的米莱,即将在浙大开启他的博士生涯,他表示,正是因为舍不得离开浙大,所以才选择继续在这里学习深造。初见启真湖,齐聚求是园,一同向未来。2023级新生们带着期待和梦想,在此开启人生新旅程。祝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求是有成,创新有果,享受“浙”里多彩新生活。 文 / 叶晓然
2023年9月8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2023战略研讨会在学院行政办公楼426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传达了浙江大学2023年暑期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分享了主题教育调研成果,围绕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进行战略研讨。会议由常务副院长王玉芬主持,院长李敏、前任院长沈杰、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中心负责人参会。 李敏通过“使命引领”“战略迭代”“优秀学科”“拔尖造峰”“策略行动”“国际化办学”和“学科开放合作”七个关键词带领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任少波书记、杜江峰校长在学校暑期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并重点介绍了国际化办学和学科开放合作的有关内容。她分享了来学院工作以来的感受与体会,指出学院体量大、功能全、担子重的特征,明确学院将坚持服务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从质量、声誉、贡献三方面进行工作谋划,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优化国际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二是要以服务国际学生成长为己任,明确工作定位,以言传身教促进国际学生认同;三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工作质量与标准,加强整体谋划的战略思维,加强内外部的协同联动,加强自我改革创新。王玉芬以“明晰目标,扎实推进,以高质量国际教育助力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主题,带领与会人员回顾了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和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责任分解的有关内容,并结合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中期完成情况提出对未来工作的一系列思考。她勉励大家围绕目标共同谋划,为学院发展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副院长唐晓武围绕汉语言专业发展、汉语教材建设分享了工作进展与后续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流程规范化建设,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副院长程磊总结了调研发现的问题并做了原因分析,提出要继续壮大学院力量,并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和专业老师的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副院长卢正中提炼并分享了其他高校的工作亮点,针对学院的信息化工作现状,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意识,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运行机制。副院长孙方娇围绕国际学生招生工作,以“内外联动、提质增效,助推‘留学浙大’品牌建设”为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重点任务和对应举措。沈杰提出应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梳理与调整,强调来华留学教育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学校发展需求,坚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标准,坚持提升培养质量,扎实推进“留学浙大”品牌建设。第三期“双专计划”副院长邓人仁分享了培养国际学生的个人经历,建议应更加重视国际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发展与未来规划,以及为工科国际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中国文化与技术学习交流的机会。 战略研讨会结束后,王玉芬通报了学院党员中层领导干部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有关情况。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暑期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工作,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坚定不移推动来华留学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做强“留学浙大”品牌,服务学校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走在前列”。 图文 / 郑方平
2023年8月29日,由中国外交部、中国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在贵阳顺利举行。中国和东盟教育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各级院校校长等共同出席活动。我校2名国际学生凭借出色表现,成功入围交流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来华留学生演讲大赛决赛,并荣获佳绩。其中,泰国籍硕士生刘幕琳的作品《我的中国情缘》荣获三等奖,越南籍本科生岑华秀的作品《铁轨上的旋律,心灵与中国相遇》荣获三等奖,国际教育学院刘聪、赵银姬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次比赛以“我的中国情缘”为主题,我校学子与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同场“竞技”,国际学生纷纷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讲述在中国留学期间的所学所见和所思所感,以汉语为桥,充分彰显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魅力。比赛结束后,我校获奖选手还将与其他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一道,继续参加由遵义医科大学举办的“访黔北文化,桥见遵医”研学活动,以了解遵义为窗口,为中国和东盟学子搭建人文交流平台,促进彼此学习和共同发展。冯巩老师(中)和刘幕琳(左)、岑华秀(右)同学参与本次活动泰国籍硕士生刘幕琳同学获三等奖越南籍本科生岑华秀同学获三等奖文 / 冯 巩
今夏,由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2023“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主题为“打造高质量中文课堂”,设置教师组和学生组,全国分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6个片区,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开展交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交流教学成果,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派出由过文英博士领队的教学团队参赛,团队成员包括裘汀汀、陈佳宏、苏明明和吴亚,都是在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多年经验的专业教师。同时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中心邀请院内外的相关领域专家、教师成立“汉教英雄会”指导委员会,对参赛课型和具体教学步骤进行全面指导。指导委员会由国际教育学院唐晓武副院长任组长、国教院教师胡晓慧、徐莹、吴剑、于倩、徐梦娇组成,并特别邀请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丽萍老师、龚君姬老师、刘颖老师参加。国际教育学院各位教师参赛报名踊跃。前期共有6门课程通过预选,并参加线上答辩。由指导委员会评估其专业性和可行性,选出两套方案——写作课《新疆的馕》和阅读课《世外桃源》。两门课程于6月21日由苏明明老师和吴亚老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课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各位教师,参赛选手,以及观摩教师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经线上投票选出最终方案,中级汉语写作课程——《新疆的馕》代表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进军华东区“汉教英雄会”赛区。7月暑假期间,参赛团队所有成员协作奋斗,集中精力准备教学方案。由胡晓慧老师主持,先后开展了四次线上研讨会和一次现场说课,确立教学理念,讨论教学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7月14日,裘汀汀老师作为主讲进行了现场教学排练;7月15日,摄像团队进场,正式拍摄录制参赛课堂。7月30日,过文英老师作为团队负责人录制“说课”部分,讲解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亮点,并于8月1日前提交全部参赛所需材料。本次参赛方案《新疆的馕》是《中级汉语写作》第五章的内容,以“状物抒情写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由教师监督指导,学生密切参与的协作性写作教学,渐进地反馈、交流、评估学生的写作表达形式,促使学生循环式地认知习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课后二次写作提高写作技能、构建思维体系。在实现知识、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实现了“以评促教、以文会友”。目前,浙江大学教师团队已挺进2023“汉教英雄会”华东赛区,希望在后续的比赛中再接再厉,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供稿 /“汉教英雄会”参赛团队
2023年8月18日,意大利因苏布里亚大学(University of Insubria)的30名学生抵达紫金港校区,开始为期近四周的暑期汉语强化课程。因苏布里亚大学暑期汉语项目是国际教育学院承办的一个传统项目,十多年来已有数百名意大利学生来到浙大校园,参加此项目。即使在疫情期间,双方学校也努力以线上教学的方式保持这个传统。时隔四年,该项目再次重启线下教学。国际教育学院在对学生们完成分班测试后,将根据学生们的实际中文水平将他们编入不同的班级,开设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并重的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两校师生都充满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意大利青年学子来到求是园,学习中文,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文 / 徐晓航
8月1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召开干部宣布会。副校长何莲珍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棋主持会议并宣布学校党委决定。 孙棋宣读干部任免文件:学校党委决定李敏任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免去沈杰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职务,王玉芬任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何莲珍充分肯定了沈杰对学校外事工作和国际学生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介绍了李敏、王玉芬的基本情况,对国际教育学院和领导班子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她表示,国际教育学院和领导班子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来华留学教育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和政治外交大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学校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做强“留学浙大”品牌,持续提升学校国际声誉,要进一步聚焦提质增效,发挥学科优势,完善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和支撑体系,提升国际学生教育质量。相信在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教育学院各项事业将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沈杰深情回顾了六年来在国际教育学院的工作历程,对学校党委行政的信任、对学校各部门以及学院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谢,相信学院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李敏表态发言,感谢学校党委和组织的肯定与信任,在新的岗位上将紧紧依靠学校党委行政、各部门、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尽最大努力、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积极构建学校大外事工作格局,为推进学校国际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玉芬在表态发言中表示,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各位老师的支持,将坚持讲政治,加强学习、提高站位,讲勤政,求真务实、踏实工作,讲规矩,廉洁自律、守住底线,为国际教育学院的一流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国际教育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文图/叶晓然
近日,我院院长沈杰、教师吴剑在《教育国际交流》2023年第4期上发表题为《“界限教育学”视域下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研究论文。
2023年7月8日,马来西亚浙江大学校友会成立10周年会庆在吉隆坡隆重举行,70余位校友参加了会庆。会长胡月霞博士主持会庆并致辞。她首先感谢浙江大学以及各位校友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各位理事和会庆工委会的热心与积极奉献。她表示,校友是一种特殊的纽带,有生之年,其他身份可能会变化,但浙大校友的身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校友会将保持和母校的紧密联系,为母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高校前列,做出校友的贡献。同时,也将积极推动校友公益的发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希望大家团结一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优良传统、携手共同发展、弘扬浙大精神,与母校一道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共同开创校友会更美好的未来,努力为广大校友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更好的服务。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教育参赞赵长涛参加了会庆并致辞。赵参赞对校友会创会十周年会庆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肯定了校友会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希望校友会保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传统和精神,继续团结合作,不断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继续发挥作用,凝聚更多更广泛的校友力量,作出更大贡献,为母校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新加坡浙江大学校友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马来西亚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友会、华侨大学校友会、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暨南大学校友会等会负责人参加了会庆。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国际教育学院分会常务副会长卢正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向会庆表示祝贺。图文 / 金洁楠
为了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亚运,向世界讲好浙江故事和亚运故事,我院组织国际学生成立亚运国际播报团,积极参加亚运探访活动。拜师世界冠军7月7日下午,我校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亚西、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21名国际学生,一起拜访了武术世界冠军马岚老师,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武术课。课堂上,马岚老师首先为国际学生带来了一套行云流水的棍术连招,在场国际学生无一不被她高超的武术所折服。在亲自示范过后,马老师与学生助教黄聪颖一起指导国际学生学习武术基本礼仪以及马步格挡、弓步冲拳等武术招式,并为他们一一调整动作姿势。在教学结束后的现场学习成果展示中,马来西亚的邱雍杰同学以其利落的招式在一众国际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马岚老师的阵阵好评。课后,国际学生对马岚老师进行了现场采访,先后询问了其学习武术的经历,在刻苦练习武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成为武术世界冠军之后的真实感受。马岚老师耐心解答着同学们的提问,讲述了自己为了实现国内顶尖运动员的目标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探访亚运场馆除了拜访世界冠军,国际学生紧接着又来到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它不仅是我校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同时也将作为第19届杭州亚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场馆。在我校两位CUBA成员潘正安和王亦章同学的带领下,国际学生一起探访了这个位于校内的亚运场馆。从外面看去,篮球馆呈正圆形,非常具有辨识度。走进体育馆内部,宽敞明亮的运动空间、整齐划一的场地布置、一流水准的体育设施引发了国际学生的连连称赞。参观完后,两位CUBA成员还进行了篮球技巧的示范,国际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了运球、传球、投篮训练,训练过程中,潘同学和王同学不时进行动作纠正和现场演示,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体验篮球比赛的魅力。培养国际主播此次活动之前,我们还组织了“亚运主题vlog”拍摄讲座,邀请都市快报的老师为国际学生进行了vlog主题选取、视频脚本策划、手机拍摄技巧等的内容分享,共吸引了50余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参与,现场气氛热烈。留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迫不及待地希望拍摄出属于自己的大片,与国内外朋友分享亚运的精彩。供稿 / 冯巩
近日,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发布关于2023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暨“智慧教育与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专项课题立项的通知。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沈杰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省域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课题获批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重点(委托)课题。
2023年6月26日,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程磊教授实验室在Functional Ecology上发表题为“Distribution of N and recently fixed C among a 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 linking an invasive plant, Solidago canadensis, and a native plant, Kummerowia striat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阐述了菌丝网络偏好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分配更多养分的机制。入侵植物在养分竞争中往往比本地植物更有优势,但是其中的机制尚不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土壤中常见微生物,可以通过形成地下菌丝网络将入侵植物和周围本地植物连接起来,并在不同植物间分配养分。程磊教授团队前期通过模拟构建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本地植物鸡眼草之间的菌丝网络,发现菌丝网络偏好性向加拿大一枝黄花分配了更多的养分(Awaydul et al., 2019, Mycorrhiza)。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13CO2脉冲标记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菌丝网络偏好性向加拿大一枝黄花分配更多的养分是因为加拿大一枝黄花为菌丝网络提供了更多的新近光合产物,进而构成一种“相互奖惩机制”。菌丝网络和宿主植物之间的这种“相互奖惩机制”可能显著提高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养分竞争中的优势,进而对理解入侵植物的竞争优势以及未来可能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毕业博士生阿瓦古丽•艾外都拉(现湖南大学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程磊教授和原实验室博士后袁永革(现为台州学院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陈欣教授和实验室博士后肖璟博士作为共同作者参与了此项工作;本研究得到了杨百翰大学RT Koide 教授的合作与支持。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支持。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111/1365-2435.14392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
少年有山海,“浙”里向未来。6月26日,浙江大学2023届国际学生毕业典礼在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截止到6月,已有353名2023届国际学生顺利毕业,包括55名博士生、94名硕士生和204名本科生。7月底之前还将有第二批同学毕业。典礼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晓武主持。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沈杰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毕业生们真诚的祝贺,并在他们开启人生新征途之际提出三重期冀:一是秉承浙大人的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服务于大众,造福于社会;二是涵养包容的心态,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搭建国际友谊合作的桥梁;三是铭记浙大人的身份,继承并发扬优良校风,毕业后继续关心、支持和宣传母校,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属于浙大人的风采。▲▲沈杰致辞▲▲唐晓武主持经济学院陆菁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陆老师从世界格局角度出发,为毕业生们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送出两个“锦囊”。一方面要拓展历史的视野,更加理性地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更好地寻求职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更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顺势而为,为促进留学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双向互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陆菁发言来自外科学专业的巴基斯坦籍博士毕业生阿里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回顾自己在“浙”的求知之旅,他深情地向悉心指导和帮助自己的师长和同辈表达感激之情,同时表示自己将永葆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持续学习和成长,并将以此刻为起点,迎接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挑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阿里发言最后,到场嘉宾与2023届毕业生分批合影留念。青春剪影在此刻定格,但人生的精彩才刚刚开始,正如沈院长在致辞中所提及的:毕业典礼英文为commencement,因此毕业不仅仅是结束(graduate),更意味着新的开始(commence)。风华正茂你我皆年少愿所有毕业生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文 / 朱 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家都会在这一天拜神祭祖、祈福辟邪。2023年6月21日下午,来自19个国家的55位国际学生齐聚一堂,唐晓武副院长发表节日祝词,国际教育学院老师们和国际学生一起体验包粽子、穿汉服等游园活动。 来自马来西亚的李巧杰和蔡涵欣同学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他们为大家介绍了端午节的节日背景与相关习俗。 游园活动由七个小游戏组成,包括包粽子、汉服体验、投壶等。同学们每完成一个游戏即可获得一枚印章,大家纷纷在各个游戏区“打卡”。 包粽子。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折叠着粽叶,“捆绑”食材。佩香囊。同学们专注地穿针引线,一根针、几缕线、一块花布、一捧艾草,制作出美观实用的草药香囊。 穿汉服。换上汉服的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服饰让大家耳目一新。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对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 / 王可晴图 / 金理哲、杨佩淇
舣彩舫,龙舟横渡;鼓喧雷,浪花飞雪。6月10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学生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龙舟赛暨首届长三角高校外国留学生龙舟邀请赛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举行,来自上海和浙、苏、皖“三省一市”的32所高校,共计800多名国际学生以龙舟竞渡的方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喜迎端午佳节。我校国际学生经过激烈角逐,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我校来自爱尔兰、巴西、巴基斯坦、阿富汗、马来西亚、玻利维亚、也门、伊朗、菲律宾、斯里兰卡、新加坡、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印度尼西亚等14个国家的23名学生通过选拔,组成浙江大学国际学生龙舟队,赴沪参赛。赛场上,各高校参赛队伍你追我赶,相继竞渡。我校国际学生精神振奋,不畏强手;劈波斩浪,奋力前行;团结一心,喜获佳绩。赛前,同学们积极参与技巧和体能训练,先后训练6次,约十余个小时。团队磨合期虽然不长,但每位国际学生皆表现出了众志成城的协作意识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在沪期间,国际学生还参观考察奉贤博物馆“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和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汉字文物精华展汇聚了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各时期承载汉字的189件(组)珍贵文物,使国际学生对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有了深刻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之美。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国际学生们先后参观了现代化的艺术场馆,错落有致的艺文空间布局和极具科技感的建筑功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比赛,为我校首次组织国际学生参加龙舟赛相关活动,获得奖项实属不易。国际学生通过认真备赛,沉浸式体验了中国传统龙舟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感知中国文化的机会。文 / 冯 巩图 / 黄欣怡 张庆华 比赛组委会
2023年6月9日,来自哥伦比亚、意大利、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15个国家的38名国际学生前往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走访交流活动。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注技术创新的科技公司,致力于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千行百业,引领智能物联新未来,公司在安防、智能物联领域耕耘二十余年,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相关负责人与国际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介绍了海康威视的发展历程、业务内容、境外分支机构设立情况等,并邀请了两位来自印度尼西亚分公司与马来西亚分公司的员工线上为同学们分享了工作经验和成长收获。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了交流讨论。座谈会结束后,国际学生们前往公司的企业展厅进行参观。伴随着讲解员的生动介绍,同学们亲身体验公司各个类别的产品,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海康威视作为中国龙头企业的制造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获益匪浅,不仅感受到了中国的前沿科技,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科研兴趣,也通过实地交流走访,让大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规划。文 / 张 瑜图 / 朱 倍
端午一直是象征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节日,值此佳节来临之际,以迎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我院与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和清波街道共同组织了一场研学活动,共有来自韩国、日本、墨西哥、伊朗、泰国等国的十五名汉语言本科一年级留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6月4日上午,国际学生一行首先来到了承香堂,一进大门,同学们就纷纷发出“好香啊”的感叹,原来这里不仅展示着各种各样的香品,就连木门都是由特殊的香木制成的。在氤氲香气中,同学们体验了名为“杭州味道”的香品,感受着浓浓的宋韵风雅。浙派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以“疏畅清越”的琴乐风格名扬天下。此行的第二站是西湖琴社,这里是新浙派古琴的源头,还参与了2003年联合国古琴申遗。同学们一边聆听老师的讲解,一边轻抚琴弦,琴音或低沉或轻灵,真可谓“古琴无俗韵”。端午到,香囊俏。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研磨成粉做成香囊佩戴在身上,用于驱邪除毒,寄愿岁月平安顺遂。在活动的第三站——老字号方回春堂国医馆里,同学们认真地听着中医师介绍各类中草药知识,并学习裁剪、填充、缝合香囊,同学们拿着亲手制作的精美香囊,纷纷表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体验。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活动途中还穿插了“亚运&端午知识”趣味问答环节, “杭州是中国第几个获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亚运会的三个吉祥物叫什么?”、“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场面十分热烈。“祝福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活动最后,同学们纷纷表达对杭州亚运会的期待和祝福之情。图文 / 张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