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上午,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芬、副院长孙方娇、副院长邓人仁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赴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工作调研。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周艳虹、副院长陈云、党委副书记张帆,以及各研究所和教育教学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介绍了国际学生培养情况,特别是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学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双方就提高国际学生生源质量,强化培养质量监控,以及推进整建制项目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通过本次调研,双方进一步增进了共识,拓展了工作思路,后续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后疫情、大变局、促转型、稳增长等各种因素交织的今天,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备受瞩目。总书记强调:“要为青年铺路搭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支持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高校与企业联手合作是探索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新思路。在校企合作为大学生铺路搭桥中,国际学生不能缺席。近年来,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优秀国际学生留下来,先后与紫金众创小镇、跨贸小镇、华为杭州研究院、亚龙教育装备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业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多个国际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本校国际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本土企业或中国境内企业工作。随着基地知名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有意加入浙大国际教育学院的国际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项目中。近日,应中国知名企业顾家家居之邀,浙大国际教育学院联合浙大经济学院,组织十多个国家的四十余位浙大国际学生参访。 来自汉语言专业和国际经贸专业的国际同学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期望和工作意向具有参考借鉴作用。汉语言专业2020级越南学生岑华秀今年八月已在该企业实习,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她明年转正的决心。乌兹别克斯坦学生扎瓦克儿从大三开始就在自己老家的中国公司做兼职翻译,他感谢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和社会实践教育对自己的巨大帮助。来自哥斯达黎加的冯赛表示在杭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自己明年找工作时一定会考虑。墨西哥学生吴仲科认识到中国企业对墨西哥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会向其他墨西哥人介绍在墨中资企业。“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包容。包容了世界,也就走向了世界。”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晓武在活动结束时表示。培养国际学生,需要常怀包容之心。校企合作争取来华国际学生继续留华就业创业,让国际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中国的发展建设,让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施展才能、贡献力量,是一条值得尝试也便于尝试的国际学生就业创业新路。 文 / 沈煜图 / 学生新媒体中心李均瑜、杨佩淇
10月21日至23日,受印度尼西亚智民学院(CERDAS BANGSA COLLEGE)邀请,我校海洋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部副部长朱京生老师与国际教育学院招生事务办公室俞莹老师赴印度尼西亚棉兰和雅加达参加智民学院主办的2023年“赴华留学展”。展会共吸引近1500名印度尼西亚学生及家长参加。2023年“赴华留学展”棉兰会场2023年“赴华留学展”雅加达会场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浙江大学受到广大印度尼西亚学生和家长们的积极关注,两场展会均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在雅加达会场,我校代表举行了浙江大学国际学生招生专场宣讲,介绍浙江大学特色、优势和国际学生招生政策,加深了印度尼西亚学生和家长对于我校的了解和认识。两场展会中我校代表与学生和家长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重点介绍了关注度较高的经济类、传媒类专业以及汉语言进修生项目,详细解答了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申请资格、奖学金资助和住宿情况等问题。许多学生表达了来我校留学深造的强烈愿望。展会期间,我校代表也与参会的印度尼西亚当地学校和机构代表进行了交流,鼓励其向我校推荐优秀国际学生。印度尼西亚是人口大国,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印尼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第十年,十年来中印尼两国在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成为印度尼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在教育领域,两国合作也硕果累累,双方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印度尼西亚也成为重要的来华留学生源国。 文 / 俞莹图 / 俞莹
10月27日上午,“汇聚全球力量,助力人才培养,共创可持续未来”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作为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CACIE2023)的平行论坛之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承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和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Tim White作主旨报告。另外,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7位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100多名国内外院校代表现场参加了本次论坛。分论坛围绕“集聚全球人才赋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未来的跨境教育”两个专题,与会嘉宾分享不同国家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经验,共同探讨高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和路径,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敏应邀出席分论坛,并作会议总结,结合嘉宾发言以及浙江大学在国际合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针对学生国际交流、高水平人才引进和跨境教育发表了建设性意见。同日上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方娇应邀参加了此次年会“新时代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新思路‘院校和企业视角’”分论坛并担任发言嘉宾,分享了浙江大学在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以及特色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发展思路。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China Annual Conference &Expo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简称:CACIE)是在教育部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00年起每年主办一届的中外教育界年度盛会。作为中国及亚太地区最大的教育国际交流平台,CACIE每年根据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热点问题选定主题,包括全体大会、CACIE之夜、平行论坛、教育展览、合作洽谈、CACIE漫谈和宣介推广七大板块,为中外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代表搭建启迪智慧、分享经验、交流合作及资源对接的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对话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本届年会主题是“突破· 联通:共聚教育的力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自2019年起已连续5年在年会期间成功承办平行分论坛。文 / 刘香露
2023年10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金立教授来我院讲学,讲座主题是:“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作?” 本次讲座由我院教学中心副主任胡晓慧老师主持,吴剑老师和吕妍醒老师是主要与谈人,过文英老师、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孙斯一老师和教育学院博士生陈恬妮参与了讲座讨论。金立教授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浙江省逻辑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为语言逻辑、论证学、中西思维比较。她在讲座中首先指出了目前写作存在的普遍性误区,其中,误区之一是认为“写作是情感性的”,误区之二是认为“写作仅仅是一种技巧”,误区之三是认为“写作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误区之四是认为“写作仅仅是一门课程”。她认为写作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枢纽地位,并对此做了三方面的解读,即写作可以将所有知识加以连接,写作是提高我们感知能力的关键,写作是一种与我们认知相关的思维训练。浙江大学的大学写作课程在“内涵发展理念”和“创新动力模型”上做了大胆尝试并初见成效。吴剑老师和吕妍醒老师是我院承担《中级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程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中文写作教师,同时也是我校大学写作课程“写作·人”模块的核心教师,他们从二语写作教学与母语写作教学的对比视角,与金立教授探讨了关于两种类型的写作在写作形态、目标任务、教学模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吴剑老师还以“写作与批判思维”为题分享了他对写作的最新思考。他提出了“文法——模仿——情感”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模式。他指出,支配口头交流的规律与支配书面交流的规律差别很大,应该把写作作为推进学习的工具来利用,以帮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在一般意义上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他还指出,应该重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与会老师在整场讲座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在许多问题上都有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了共识,相信这将为我院面向国际学生的写作教学在内容设计、教学团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提升和优化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讲座得到浙江大学院级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经费资助)供稿 / 教学中心教研组
为了更好地引导国际学生新生加强交流互动、了解校史校情、适应大学生活,10月20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组织部分国际新生参观浙江大学校史馆和浙江大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二十年办学成果展、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20余名国际新生参与了本次活动。参观校史馆 从1897年的求是书院到今天的浙江大学,校史馆以550余幅照片、120多件校史文物的展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浙江大学跨越三个世纪、沧桑而绚烂的百年发展历程。在讲解员的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国际学生们感受到了浙江大学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和校训“求是创新”的丰富内涵,对学校的历史渊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观学校二十年办学成果展浙江大学二十年办学成果展以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带领国际学生走进了浙大踔厉奋发的二十年。国际学生们不仅在展览中了解了二十年来浙江大学的办学经验和发展成就,也在“浙”里感知着中国。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在国际学生经验分享交流会中,2020级本科生张瑜、何远毅、周子蕙,以及2021级硕士研究生程恩分别从就业创赛、学习科研、社团活动等方面,用中英双语为新生们带来了精彩纷呈而又意义非凡的经验分享,并进行了自由答疑交流环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感悟良多。新生感悟:罗本云(202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缅甸):参观校史馆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了浙大悠久的历史,它的每一个阶段即有坎坷又有它独特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些才得以构成我们现在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幸运能够在这所大学里进行对学习,对自我的探索,我一定会践行好“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交流会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学姐学长们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分享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他们能够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分享经验,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阮己丹(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修生,越南):The museum tour was very interesting: I learnt a lot about the rich history of ZJU, and was especially moved by the persistence and bravery shown during the westward migration in the late 1930s. On top of this, I also enjoyed listening to fellow students sharing their experience and tip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your time at ZJU. It wa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overall, and I look forward to joining more events like this in the future! 文 / 朱倍图 / 朱倍
10日20日,秋色宜人,天朗气清。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2023级汉语言(国际学生)专业新生和泰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交换项目新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该活动是我院特色项目,旨在为新生提供了解中国文化,并展示自己、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领队,教学中心施虹主任、陈敏副主任、高宁老师、赵银姬老师及学生事务办公室吴晨老师和40多名国际学生共同参加。活动的第一站是西湖博物馆,学生们在聆听完博物馆讲解后,组队开始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博物馆寻宝活动。通过解谜与团队合作,学生们不仅对西湖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活动的第二站是方志馆。在方志馆,通过记载杭州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和古今文献,学生们感受到了这座中国历史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参与了雕版印刷、投壶、拔河、蹴鞠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们用心制作着自己的雕版印刷作品,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中,深深感悟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拔河比赛中,师生们各展其能,拼尽全力,众志成城,不言放弃。这项古老的运动不仅考验着他们的运动能力,更是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破冰活动”让他们沉浸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增进友情,更增强了对学校、对杭州的归属感。 文 / 赵银姬
2023年10月19日上午,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芬、副院长孙方娇、副院长邓人仁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一行赴电气工程学院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工作调研,围绕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建设等主题,与电气工程学院盛况院长、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会上,电气工程学院介绍了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情况。双方就国际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并就推进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等进行了探讨。双方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文 / 朱晹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百五十余名语言进修生在万洁华、宋玲、任珊、陈勤、王秦、黄晓芳几位教师的带领下分别于10月11日和10月13日乘坐大巴到绍兴安昌古镇,开展了2023秋冬学期研学活动。这些学生来自五大洲十余个国家,分布于国教院的三个年级的8个班级。国际学生分成两个团队游览了安昌古镇,参观了古镇内的展馆和旧址,还品尝了安昌的特色美食。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国际学生们沿河参观古建筑,并体验江南的古镇文化,走进了师爷馆、石雕馆、婚俗馆、钱币馆、城隍殿、仁昌酱园等各处景点。中国的传统建筑和习俗给国际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极具规模的仁昌酱园,传统工艺的朴实与精湛令学生们啧啧称奇。同时,国际学生们也领略了绍兴地区独特的美食文化。绍兴黄酒、酱油、糕点小食,别具特色的安昌腊肠、扯白糖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也给了学生们别样的味蕾体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让国际学生们兴致盎然。书法、乌毡帽、乌篷船、汉服、宝剑、旗袍、油纸伞……亲身体验的项目总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手握毛笔、宝剑或油纸伞,头戴乌毡帽,身着汉服、旗袍,透过乌篷看看天,这就是在最生动地讲述着中国故事。此次研学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班级的团结,还帮助国际学生们了解了中国江南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他们纷纷表示会将这份独特的“东方之美”传播到自己的国家。 文 / 陈勤、万洁华图 / 陈勤、万洁华、任珊、宋玲、黄晓芳
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考国际主办,日本青少年育成协会、HSK日本事务局承办的“日本第八届HSK中国留学就业展”于2023年10月12日至16日期间在东京举办,我校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所中国知名高校参加此次教育展,国际教育学院孙方娇副院长、经济学院留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夏瑛主任、国际教育学院招生事务办公室李菲老师作为代表参展。参展嘉宾及高校代表集体合影10月14日,日本第八届HSK中国留学就业展在大正大学隆重开幕。展会吸引超过3000名日本HSK考生、中文学习者、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展,场面热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杜柯伟、日本青少年育成协会会长增泽空、汉考国际总经理李佩泽等中日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展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杜柯伟公参一行来到浙江大学展位与孙方娇副院长进行亲切交流。我校在国际学生招生和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了驻日使馆工作人员的肯定与鼓励。日本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陈军等人也在展会上与我校参展代表同聚共叙,介绍近年来我校日本校友会的发展和对校友给予的各项支持等情况,并表示校友会将助力母校国际学生招生工作。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杜柯伟公参(左四)一行在浙江大学展位前交流合影日本浙大校友会会长陈军(左三)等人在浙江大学展位前交流合影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前来咨询的学生及家长们络绎不绝。我校代表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的办学情况、优势学科、学术前景等内容,就学生最关心的申请资格、专业设置、住宿情况、奖学金资助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我校代表为学生解读招生政策活动期间,我校代表访问了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东京学艺大学附属国际中学等单位,通过与日中友好会馆、法政大学等相关人员的交流,深入教育一线,了解日本学生赴中国留学的意向等相关情况,并积极宣传我校,提高我校知名度。八年前HSK中国留学就业展首次在日本开启,如今已发展成为来华留学及中文人才就业项目中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院校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本次日本HSK中国留学就业展为日本学生提供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了解浙江大学的机会,对提升浙江大学国际知名度、吸引优质生源留学浙大具有积极的意义。文 / 李菲
10月14日,我院教师团队受邀参加2023“汉教英雄会”华东片区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并获得“汉教精英团队”荣誉。交流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共有7个省(市)、35所高校的43支队伍参加,经专家评审,18支队伍获邀参加线下交流活动。教学中心副主任过文英老师为浙大团队课题负责人,策划设计了以中级汉语写作课程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团队成员还包括裘汀汀、吴亚、苏明明及陈佳宏四位教师,分别承担了教案撰写、课程录制、后期制作等各环节工作。在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浙大教师团队在交流活动中向各位评委、与会嘉宾呈现了一堂规范、生动、有效、创新的汉语写作课,交流内容获得了现场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南京大学曹贤文教授、复旦大学吴中伟教授、青岛大学史冠新教授对浙大团队项目进行了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教学团队立足于教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推广教学团队所建设的汉语写作教学模式。供稿 / “汉教英雄会”浙江大学教师团队
10月13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第三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在国际教育学院行政楼218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比赛是学校全面恢复线下教学以后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的首次教学竞赛。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芬、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主任李媛、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晓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负责人张丽萍、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中心主任施虹组成评委组。刘潇璘、裘汀汀、吴剑、张译方、高宁五位参赛教师竞相登台,尽展风采。学院20余位教职人员共同观摩了比赛。唐晓武副院长在比赛前致辞。他回顾了国际教育学院历届教学竞赛的育才促教成效,以及疫情以来学院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所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教研成果。他强调教师教学竞赛对教学质量、教职生涯、学科评估和学校声誉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借杭州亚运会东风预祝参赛老师取得好成绩。最精彩的环节当属教学演示。经过五位参赛老师的精心策划和用心打磨,一堂堂精彩纷呈而又独具特色的课程呈现在大家目前:刘老师的青花蓝、裘老师的春节红、吴老师的沉稳黑、张老师的水墨白、高老师的亚运绿,他们共同绽放出国际教育学院五彩缤纷的课程之花。刘潇璘老师用流利的英文讲授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沿革尤其是科举制度、高考制度的历史。刘老师娓娓道来,用古代名诗和现代影视展示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创举对中国及亚洲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刘老师的PPT采用青花瓷为背景,浓浓的蔚蓝中国风。她衣着优雅端庄的中国旗袍,寄寓人生中的每次考试都能“旗开得胜”,人课合一,博得在场所有人热烈喝彩。裘汀汀老师讲解了汉语把字句的句型特征和意义类型。裘老师首先用“兔子尾巴长不了”为喻,把把字句句尾成分的前移生动地比喻为兔子尾巴的变短,可谓妙语。接着裘老师用布置班级春节联欢会为会话情景,让同学们用把字句造句,师生互动热烈。当我们“把”红彤彤的春联和福字都贴好后,把字句也就学会了,同时感受了一次喜庆的中国年,可谓独具匠心。吴剑老师讲解了叙事文写作中的内容要素。吴老师把叙事类作文的篇章结构凝练地概括为七大部分,并利用三篇范文进行条分缕析,现身说法,把我们带入奇妙的汉语叙事艺术中。范文中的异国情节引人入胜,不但是叙事文的好榜样,更是跨文化交际的好标杆。吴老师身着笔挺的黑色西服,语调平和悠扬,显出男老师特有的成熟和稳重,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译方老师为大家讲授汉语修辞中的对偶现象。张老师首先为评委介绍了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教学目标等,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很强。接着张老师利用生活中的对偶案例、对偶类型、对偶功用向我们展现了汉语对偶修辞法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张老师高超地把中华传统思想、神州飞船遨游、杭州亚运盛会等主题也有机融入例句中,让每个人都体会到既博大精深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张老师的PPT主题是一幅留白的中国水墨画,每一个知识点和例句都仿佛浸润在诗意的水墨画卷中,真是大美汉语、大美中国!高宁老师讲授初级汉语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型。高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帮助”“晚会”“得”等表达式,虽然简明扼要但清晰透彻。她还对相关的近义词、离合词、杂糅句等现象进行辨析,触类旁通,表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教学素养。高老师还善于利用杭州亚运会、极限运动等精彩视频进行课堂练习,那充满挑战的绿茵场给人以学习汉语的无限动力。在专家评委点评环节,张丽萍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参赛老师在教姿教态、语音节奏等方面的突出优势,然后从教案设计、教学用语、知识点失误、文化常识、课堂节奏等角度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为老师们出谋划策。校青教赛评委李媛教授给出了更为全面、细致的改进意见,她肯定了参赛老师在PPT设计、衣着化妆、课堂互动、生活化讲解、讲课思路、练习设计、多媒体运用等方面的长处,但也提出了每位老师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目标设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还特别提醒我们要关注所有老师普遍忽视的重要维度,比如板书、网络智能、大数据、跨文化思政、研究型教学等元素的运用问题。两位专家老师的总结和评点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仿佛一场学术讲座,让在场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引领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水平。经过综合评分,五位评委最终确定了获奖名单,王玉芬常务副院长宣布了比赛结果:一等奖:张译方老师二等奖:裘汀汀老师、刘潇璘老师优胜奖:吴剑老师、高宁老师 本次比赛在评委们的掌声和观众的祝贺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下一步国际教育学院将乘胜追击,根据比赛结果推举优秀选手,总结经验教训,角逐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争取斩获更多奖牌,走向全省全国,继续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文 / 沈煜 图 / 吴楷文
10月13日,国际教育学院一百余名语言进修生在王佳音、吴亚、陈佳宏、陈法榕四位教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来到京杭大运河畔,开展2023年度学研活动。这一百余名学生来自6个班级,分布于三个不同年级。国际学生分成两个团队,分别参观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及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今年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面改造结束,展馆做了新的布置与调整。四个班级的学生参观了古代文物展品及全新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展示,由此了解了运河几千年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博物馆内的模拟运河航运的现代数字墙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此外,馆内的微缩模型制作精良,里面的人物及生活化的场景非常逼真,这也让学生印象深刻。意大利学生瑞秋和伊朗学生伊惠对此表示惊叹。除了运河博物馆活动点,留学生们来到“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参观了馆内各类展品:刻纸、刺绣、竹编、油纸伞、过江布、皮雕、张小泉锻剪、杭州手绣、植物扎染、紫砂、陶艺等。乌兹别克斯坦学生高峰和日本学生松延伶美体验了馆内书法项目;斯洛伐克学生潘颂一在馆内手工艺人的帮助下,亲手在天竺筷上刻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制成了一份独特的手工艺品。此次活动历时三个小时,国际学生们表示活动内容充实丰富,让他们从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上了解了中国社会的风貌,给他们的留学生活增添了美好一页。 供稿 / 陈佳宏、王佳音、吴亚
心相融,爱相加,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引来了我校众多国际学生的关注。9月23日晚,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阿尔及利亚、苏丹、也门、西班牙、新加坡、孟加拉国、加拿大、斯里兰卡、墨西哥和法国等国家的国际学生和学院老师们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亚运会开幕式。各国代表队入场器宇轩昂,庄重的旗帜在场馆内飘扬,舞者裙摆荡起动人的涟漪,良渚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惊人的火花,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画卷渐次展开,无不令国际学生们赞叹连连。碧波荡漾的美丽舞台、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未来感十足的运动展示,以及史无前例而又令人心潮澎湃的数字人点火画面,既把秀丽江南的厚重底蕴娓娓道来,又展现出科技进步下浙里弄潮儿的创新一面。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给国际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团体表演中也有我校国际学生的身影。我校来自10个国家的近40名国际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排练、辛勤付出,最终为大家呈现了精彩一刻,为亚运增光添彩。《同爱同在》演绎了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寄托了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愿景。杭州亚运盛会也成为了国际学生感知中国、了解浙江,增进友谊、开拓视野的广阔舞台。我校近80位国际学生踊跃报名成为了亚运国际志愿者;国际小青荷们在这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的舞台上,在这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氛围中,在服务亚运的同时,也必将获得满满的收获。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感想吧。阿布(苏丹)各国代表队入场时,我想起了中国的成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各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次的开幕式精美绝伦,更是印证了中国在文化领域和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作为23级博士研究生新生,我有幸在这座举办亚运会的城市开始新的学习,倍感荣耀。苏玲珺(墨西哥)我从开幕式中看到了代表杭州的良渚文化,比如有玉琮形状的鼓,有玉鸟环场一周的飞行。这让我更想了解良渚、了解更多华夏大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在开幕式上我认识了很多中东亚国家,据说很多国家和古丝绸之路有关,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张淳茗(马来西亚)(开幕式)从杭州的良渚文化向世人展示了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水墨江南中,女舞者的舞动让我感受到江山的变迁,男舞者们让我联想到了“少年强则中国强”口号。我还联想到了杭州博物馆以南宋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南宋人的一天》。最感动的环节莫过于看着各国参赛者入场和各国国旗飘扬、齐聚一堂的画面,看到马来西亚运动员们入场,我心潮澎湃。椿田(印度) 杭州亚(残)运会志愿者本次亚运会的表演设计非常新颖,水墨画、越剧等文化场景非常丰富;科技特别酷炫,灯光秀、数字人、裸眼3D、电子烟花,科技感十足;整场开幕式有序、简洁、柔美,整个开幕式简洁有序,每个环节快节奏衔接,有条不紊,牢牢抓住了屏幕前所有人的目光,向世界展现了杭州的美。我为中国科技的进步而欣喜。杭州亚运会是亚洲的盛会,也是中国腾飞的象征。祝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余铭儿(印度尼西亚)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员很荣幸能作为浙江大学学生参与亚洲运动会的开幕式,并成为《亚洲一家亲》节目中的一名演员。我们为传达亚洲团结和友谊不懈奋斗;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为弘扬亚洲各国的多样性而共同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深化了国际间的友情。最后,要感谢导演、老师、工作人员和所有给予我们支持朋友们。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友谊和文化交流的盛会。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美好的时刻,为了亚洲及世界的团结发展心心相融,@未来!李祉炫(韩国)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员从8月开始,我有幸参与了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这次经历超出了我的所有预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是亚洲的一份子。在这片充满青春的土地上,站在那宏伟的舞台上,与来自亚洲各国的代表们并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和友谊的真正含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虽然我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但在那一刻,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笑容,都展现了亚洲的精神。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亚洲的多样性,并共同表达了对和平、友好和合作的追求。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往,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我深信,只要团结一致,亚洲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我期望这种深厚的友情和合作精神能够持续下去,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周子蕙(马来西亚)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员近两个月的朝夕相处,一生难忘的记忆。因为亚运会,来自不同国家的我们汇聚在一起排练、化妆、造型,一起练舞、弹唱、学习;我们深入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展现出各国间互相包容、扶持和理解的亚洲一家亲的友情,我们也从陌生人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为了全勤排练,我们努力平衡着生活、学业和排练。尽管面临各种挑战,我们仍以最佳状态完成了演出,感谢带队老师、导演还有所有工作人员和演职人员的默默付出。这次开幕式演出丰富了我的阅历,拓展了我的眼界。作为亚运会开幕式演员,我有幸见证了这场壮丽演出,这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文 / 吴晨图 / 刘聪、朱倍、志愿者团队
《大学写作十五讲》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哲学学院金立教授担任主编。《大学写作十五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中国大学MOOC配套教材,浙江大学全校通识课“大学写作”基础模块配套教材,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指定教材,入选了“浙江大学2022年度第一批本科教材建设项目”,供浙江大学通识课程“大学写作”选课学生学习所用。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材使用,亦可供广大社会读者参考阅读。本书的编著者团队由哲学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的十二位学者组成,其中来自我院教学中心的胡晓慧副教授、吕妍醒博士、过文英博士、吴剑博士承担了学术论文写作、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章的撰稿工作。我院的四位老师自2021年秋冬学期起就开始承担全校通识课“大学写作”的教学工作,是进阶模块“写作·人”教师团队的骨干成员。在大学写作课的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十分重视中外学生写作动机与书面语进步模式的比较研究,并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实证调查和长期跟踪研究。《大学写作十五讲》是我院教师深耕写作教学领域的阶段性成果。 教材介绍:本书主要讲授说理性写作的一般原理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逻辑精神与写作,逻辑基础与写作,论证理论与写作,论证实践与写作,逻辑基础与写作实训,文献阅读与写作,学术写作的选题与题解,学术写作的伦理与规范,学术论文写作,读书报告写作与案例分析,文献综述写作及案例问题分析,调查报告写作与案例分析等。本书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读者既能了解关于思维和写作的一般原理,又能掌握多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大学写作十五讲》编委会名单 主编:金 立 编著者(依章节顺序排列):金 立 徐慈华 陈勃杭 于 翔黄 略 李哲罕 李忠伟 陈越骅胡晓慧 吕妍醒 过文英 吴 剑 供稿 / 教学中心
2023年9月15日,意大利因苏布里亚大学(University of Insubria)暑期汉语强化项目举行了结业仪式,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芬出席仪式,并为全体学员逐一颁发了项目证书。王玉芬博士在仪式开场时做了热情的致辞,欢迎因苏布里亚大学的学生在时隔四年之后,再一次回到浙大校园。她祝贺学员们通过努力学习,顺利达成学习目标,也鼓励意大利学生们在完成本次暑期强化项目后,在不远的将来再次回到求是园,进行更为长期的语言进修学习,进而攻读学位。学生代表爱盈莲(Ilenia ALy)和白起(Marco Cammisa)作了答谢致辞。他们首先感谢老师们一个月来的辛勤教学,表示四周的学习经历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回去之后就会时刻关注浙大下一年度的申请信息,希望能申请到合适的项目,尽早再次回到浙大,回到杭州,回到中国。本次项目为期四周,共有30名来自因苏布里亚大学的意大利学生参加。在杭期间,他们既有课堂里的强化学习,也有一系列的城市漫步活动,探访过茶村、湿地,观看了亚运前夕钱塘江两岸的灯光秀,拍下了西湖边别具意义的“中意巴士”,访问了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杭州城市新地标。扎实的中文教学和课外的访问活动,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喜爱,加强了他们对当代中国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出席仪式的还有国际中文教学中心的过文英副主任、各课程任课教师和国际中文教育办公室的项目工作人员。 文 / 徐晓航图 / 吴楷文、徐晓航
2023-2024秋冬学期教学工作即将正式开始之际,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中心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统一思想,鼓舞干劲,做好完成新学期系列教学任务的准备工作。会议由教学中心施虹主任主持,国际教育学院王玉芬常务副院长、唐晓武教学副院长莅临指导。王玉芬副院长以“谋划”“协同”“创新”三个关键词,对全体教师的新学期工作提出殷切寄语,希望教师们秉承初心,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一线工作中,努力发展,团结合作,再创佳绩。唐晓武副院长叮嘱大家在恢复国际学生常态化教学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新情况、新变化,保障教学秩序稳定,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中心施虹主任和胡晓慧副主任,分别就新学期的国际学位生教学工作和语言进修生工作做了总体安排和重点提醒。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中心的教学工作包括全校国际学位生的“两课”教学、汉语言专业教学、校际交流生和语言进修生的语言文化教学等多项内容。随着国际学生的应返尽返、线下教学的全面恢复,国际中文教学工作将在新的学期展开新的篇章,将继续在国际中文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绩。 供稿 / 教学中心
纷纷细雨润泽金秋,9月15日上午,2023级国际新生开学典礼暨新生始业教育首场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剧场举行。全体国际学生新生来到会场,相聚在启真湖畔,共同开启浙大学习生活新篇章。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出席典礼并致辞。她向所有新同学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与祝贺。何莲珍表示,国际学生是浙江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对即将开启人生新阶段的同学们提出三点殷切嘱托:一是要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学习,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二是要做引领时代的创新青年,形成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和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为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能力之基;三是要做人类发展的新生动力,以开放积极的态度直面人类的共同挑战,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李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作为一名拥有丰富国际学生指导经验的导师,他分享自己的心得:保持耐心与信心,坚守道德和学术底线,营造关心关爱的实验室氛围。同时,他对新同学们表达了期许,鼓励大家成为文明友好互鉴的桥梁。“感受多元文化,拥抱发展中国。”来自塞尔维亚的2022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生NATALIJA STANISIC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说在中国、在浙江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美好和活力,鼓励新生们积极求知、认真融入、学好中文、发展自我,一起传递美好故事。来自巴基斯坦的医学院博士新生SABOOR SAEED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他用自己在杭州做志愿者服务的有趣经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活动。他倡议新同学们保持学术研究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平衡,拥抱中国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创造珍贵而持久的记忆。最后,全体师生起立合唱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2023级国际学生开学典礼在悠扬而深情的校歌合唱中落下帷幕。来自不同国家的新同学满怀希冀,即将开启浙大求学的新征程,祝愿所有新生同学都能不负韶华、拥抱未来,让我们一同期待2023级国际学生在求是园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典礼结束后,学院还为新生们带来了始业教育首场报告会,以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增强安全意识。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卢正中作“开学第一课”新生始业教育报告,杭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警官张凌轲作法律法规宣讲,教学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蔡丹作本科新生培养方案解读及选课指导。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学院(系)负责人、国际教育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及国际学生校友代表等出席了典礼。典礼开始前,国际学生艺术团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暖场演出。文 / 郑方平
秋水长天,海纳江河。9月12日和13日,近千名浙江大学2023级国际学生新生跨海越洋,一同走入求是园,开启人生新征程。上午9时许,当第一辆搭载国际学生新生的迎新接驳车从紫金港校区南门缓缓开往国际教育学院大楼时,工作人员和国际学生志愿者们早已做好了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为更好地迎接2023级新同学,国际教育学院利用暑期精心开展迎新各项筹备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提升新生入学体验。紫金港校区的国际教育学院大楼学位生报到点、玉泉校区的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汉语言进修生报到点、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宁波科创中心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等异地校区报到点均设有缴费区、材料核验区、材料领取处、校园卡办理区、住宿咨询台等,科学合理分区,优化报到流程。现场井然有序,气氛热烈,在工作人员和国际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新生们有序高效地办理报到手续。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宁波科创中心将在9月15日迎来国际新生海洋学院(舟山校区)国际教育学院为新生们准备了入学大礼包,包括国际学生手册、新生指南、校园地图、学生徽章及校园文化衫等。新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对即将到来的求是园新生活充满了无限期待。后续国际教育学院将举行2023级国际学生开学典礼以及新生始业教育首场报告会,帮助新同学们快速适应校园,更好地了解浙大。新生说——来自比利时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Claudia表示,浙大校园很漂亮,她希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努力学习汉语,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Asilbek,是一名即将就读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生。他说,今天的报到过程特别愉快,全程都有志愿者的陪伴,很感谢工作人员们,希望通过浙大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来自荷兰的Quint是一名数据科学专业的硕士交换生。他觉得,浙大是一所很棒的大学,非常期待自己的交换生生活。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的汉语言进修生们,认为校园很大很酷,希望可以在这里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来自摩洛哥的学生Othmane(奥特曼)表示非常开心能够加入浙大的PIEGL Program,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商业知识。医学院博士生Adam和 Adnan分别来自索马里和巴基斯坦,他们表示,校园真的很美,中国人也特别友好,希望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 来自西班牙的小胡即将就读于汉语言专业,说着流利汉语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希望可以交到新朋友,日后留在中国发展。 刚刚从浙大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硕士专业毕业的米莱,即将在浙大开启他的博士生涯,他表示,正是因为舍不得离开浙大,所以才选择继续在这里学习深造。初见启真湖,齐聚求是园,一同向未来。2023级新生们带着期待和梦想,在此开启人生新旅程。祝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求是有成,创新有果,享受“浙”里多彩新生活。 文 / 叶晓然
2023年9月8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2023战略研讨会在学院行政办公楼426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传达了浙江大学2023年暑期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分享了主题教育调研成果,围绕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进行战略研讨。会议由常务副院长王玉芬主持,院长李敏、前任院长沈杰、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中心负责人参会。 李敏通过“使命引领”“战略迭代”“优秀学科”“拔尖造峰”“策略行动”“国际化办学”和“学科开放合作”七个关键词带领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任少波书记、杜江峰校长在学校暑期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并重点介绍了国际化办学和学科开放合作的有关内容。她分享了来学院工作以来的感受与体会,指出学院体量大、功能全、担子重的特征,明确学院将坚持服务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从质量、声誉、贡献三方面进行工作谋划,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优化国际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二是要以服务国际学生成长为己任,明确工作定位,以言传身教促进国际学生认同;三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工作质量与标准,加强整体谋划的战略思维,加强内外部的协同联动,加强自我改革创新。王玉芬以“明晰目标,扎实推进,以高质量国际教育助力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主题,带领与会人员回顾了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和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责任分解的有关内容,并结合班子任期目标任务书中期完成情况提出对未来工作的一系列思考。她勉励大家围绕目标共同谋划,为学院发展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副院长唐晓武围绕汉语言专业发展、汉语教材建设分享了工作进展与后续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流程规范化建设,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副院长程磊总结了调研发现的问题并做了原因分析,提出要继续壮大学院力量,并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和专业老师的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副院长卢正中提炼并分享了其他高校的工作亮点,针对学院的信息化工作现状,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意识,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运行机制。副院长孙方娇围绕国际学生招生工作,以“内外联动、提质增效,助推‘留学浙大’品牌建设”为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重点任务和对应举措。沈杰提出应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梳理与调整,强调来华留学教育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学校发展需求,坚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标准,坚持提升培养质量,扎实推进“留学浙大”品牌建设。第三期“双专计划”副院长邓人仁分享了培养国际学生的个人经历,建议应更加重视国际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发展与未来规划,以及为工科国际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中国文化与技术学习交流的机会。 战略研讨会结束后,王玉芬通报了学院党员中层领导干部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有关情况。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暑期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工作,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坚定不移推动来华留学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做强“留学浙大”品牌,服务学校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走在前列”。 图文 / 郑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