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国际教育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国际中文教师在克服疫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浙大特色;针对难点重点,实现以生为本”为理念,在国际中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教育与发展、教研项目立项和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积极开展服务国家战略、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
在疫情特殊时期,为了满足全球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并加深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了解,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沈杰教授负责申报的“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获批2020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专设项目。项目设置了科学的汉语课程、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国情文化课程与线上交流活动,旨在拓宽学生中国国情文化视野,加强中外青少年的语言文化交流。
为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利用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以及义乌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和杭州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国际教育学院唐晓武教授联合经济学院陆菁教授的《互为表里,共生发展:践行“汉语+商务”精英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获批2020年浙江大学一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培育项目立项。
施虹副教授主持的《国际学位生通用学术汉语课程标准研究》获得2020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立项,充分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浙大担当。
针对国际学生思政教育这一重大命题,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努力探索浙大方案。胡晓慧副教授领衔的《中级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获得浙江大学2020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思政教育进入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汉语言本科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获得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研究》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留管分会课题立项。
为了迎接未来国际中文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施虹副教授领衔制作的《杭州历史文化漫游》已经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并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此外,《通用汉语:思辨与表达》慕课也将于明年上线。
二、针对教学中难点重点开展教研,实现以生为本
为解决国际学生日常书面语写作的痛点和难点,胡晓慧副教授已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由她主持的《留学生中级写作教程》(两卷本)已列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针对国际学生专业学习中汉语写作的痛点和难点,施虹副教授主持编写适应文、理、工、农等不同学科的通用学术汉语教材(四卷本),目前也已列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充分体现了浙江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的综合性特色。
三、从教学为主向教学和教研共生转变,教学研究成果斐然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教师在国际教育学院教学与教研共生的生态环境中努力拼搏。郭婵丽博士主持的《米歇尔・亨利的现象性思想研究》获得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吕妍醒博士的《澳大利亚中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获得2020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青年项目立项。
在项目的结项方面,施虹副教授领衔的浙江大学第一批MOOC《杭州历史文化漫游》和吴剑博士主持的浙江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戏剧唱词常用颜色词研究》均顺利结项。
2020年,我院教师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6篇,出版研究专著1部。徐为民副教授和吴剑博士合作撰写的《中华文化的形形态和形系谱――兼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郭婵丽博士的《通用学术汉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讨――以浙江大学公共汉语课程为例》论文宣读于国际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高端论坛(《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主编论坛),《漂浮的能指:拉康与当代法国哲学的冒险时刻》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陈敏博士发表了《说“婪尾”“阑尾”及其他》等三篇教研论文。吴剑博士的学术专著《明代戏剧唱词常用颜色词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9月正式出版,他在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和浙江学习平台还发布了《理论“青”视角・吴剑:国际中文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学习视频。
2020年已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学院将继续秉承“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浙大特色;针对难点重点,实现以生为本”为理念,加快推进汉语言(留学生)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优化与特色教材研发,增设商务汉语模块,探索基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国际中文教学法创新,着力培养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培养知华友华、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优秀国际学生。
(供稿: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