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22年,国际教育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全体国际中文教师在“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浙大特色;针对重点难点,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以国际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一流课程建设、新形态教材建设、教研教改项目为抓手,着力构建和提升面向全校国际学生的中文教育体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积极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因此,国际学生的公共汉语课程是我校国际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来华国际学生正向认知中国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主要渠道。
《浙江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浙大发研〔2022〕39号)明确指出:国际研究生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相应水平。在《浙江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办法、浙江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办法、浙江大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办法、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办法》(浙大发研〔2022〕40号)对国际学生公共学位课设置中均有“汉语2学分,中国概况2学分,汉语水平与测试1学分”的规定。
国际教育学院一直以来都把提升全校国际学生的中文水平作为我们的使命和目标,并为之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教学探索。2022年11月11日,国际教育学院主办了高校国际学生公共汉语课程教学研讨会,与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兄弟院校40多位一线国际中文教师就教学模式、教学创新、新形态教材和慕课一体化建设等话题开展了深入研讨。教学中心主任施虹副教授以“浙江大学公共汉语课程教材及慕课一体化建设与探索”为题做了主旨发言,她指出公共汉语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基于对高校公共汉语课程的重新定位,是完成从通用汉语到通用学术汉语的课程理念转变的必然选择。教学中心陈敏副主任和郭婵丽老师在会上就浙江大学试用的新编教材编写理念、教材框架、试用情况、典型案例进行了经验分享。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吴中伟教授对浙大国际教育学院在高校国际学生公共汉语课程上的教改探索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期待《通用学术汉语》系列教材早日出版并希望能够在复旦大学进行试用。
郭婵丽老师的《汉语(甲)I&II》成功获批2022年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以该课程教学获得了2022年浙江大学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和2022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奖。施虹主任的《中国概况》成功获批2022年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赵银姬老师《中国概况》也成功获批2022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施虹老师的“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成功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立项。
除了中文授课的《中国概况》以外,英文授课的《Survey of China》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2年11月24日,由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联合主办的“全英文课程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交流会”,旨在更好地推进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和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负责全校本硕博国际学生《Survey of China》课程管理工作的于倩老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评价、课程思政等方面分享了她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并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实例展示了全英文通识课程的多元性。
国际教育学院今后将紧紧抓住国际学生公共汉语课程建设的“主战场”,通过《汉语》、《中国概况》、《Survey of China》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所有国际中文教师都参与到提高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工作中去,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都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努力建设一流汉语言(国际学生)本科专业
2022年,国际教育学院在汉语言(留学生)本科专业上开拓创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22年6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1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院汉语言(国际学生)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汉语言(国际学生)专业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更新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通用型、国际化的“汉语+X”人才为目标,通过迭代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研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国际教育学院今后将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大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学科影响力,推动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深度发展,为及早实现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国文化史》、《韩汉基础翻译》、《现代汉语词汇》三门课程获得浙江大学2022年度本科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立项。陈敏老师的教学案例获得2022“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胡晓慧等老师的教改论文《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和《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分别发表于《浙江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和《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研究》2022年第1辑。
三、教师教学和研究取得代表性成果
2022年,国际教育学院的国际中文教研团队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
在权威论文发表方面,以高宁老师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流行语的发布,离不开语言事实的标准和整全性的社会观照》被《新华文摘》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以吕妍醒老师为通讯作者的《Novic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New Zealand from positioning and affordance perspectives》发表于SSCI一区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沈煜老师作为独立作者的研究论文《<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及相关语法关系问题初探》发表于CSSCI辑刊《历史语言学》第十七辑。
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吴剑老师主持的《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汉语二语在线写作教学的创新研究》获得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言学)立项。
在研究专著出版方面,赵银姬老师的《静水流深:比较文化视域下的东亚水意象》于2022年4月在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22年,我们一共举办了学术大讲堂4期,分别是:李媛教授主讲的“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国际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方案”,李旭平教授主持的“国际教育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论文报告会”,赵瑜佩研究员主讲的“数字文化视阈下的国际传播”,徐宝敏副院长和倪好副研究员主讲的“国际学生国情教育与智库研究”。我们采取了“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形式举办学术午餐会5期,分别是:周燕博士主讲的“互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第二语言教学”,姜一哲博士主讲的“海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和动向”,陈敏老师主讲的“交叉融合,多元创新:‘汉语+商务’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施虹老师主持的“高校国际学生公共汉语课程教学研讨会”,景高娃博士主讲的“‘一度’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论与‘曾经’的比较”。这一系列学术活动营造起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有效地助力了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师教研取得代表性成果。
四、结语
2022年仍旧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秉承“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浙大特色;针对难点重点,实现以生为本”为理念,持续推进面向全校国际学生的中文教育体系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汉语言(国际学生)专业的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商务汉语模块,探索基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国际中文教学法创新,着力培养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培养知华友华、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优秀国际学生。
供稿 / 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