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午,国际教育学院学术午餐会(第25期)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31舍108室顺利举行。本期学术午餐会由吴剑老师主持,我院教学副院长唐晓武教授出席活动,教学中心三十位国际中文教师参加活动。
本次午餐会的主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我们邀请了刘思佳、占田田、徐琦、梁苏雅四位青年学者分享他们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汉语教学的新思路、新实践、新观点和新看法。
第一位发言的青年学者是刘思佳老师,她的发言题目是“教师角色转变与技术赋能的教学策略”。刘老师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技术赋能的教学策略”“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出发来谈新技术给汉语教学带来的机遇。首先,她指出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结构”已经转变为“人工智能-教师-学生三元结构”,那么在新时代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超级个体”和“点灯人”,她通过如何利用GenAI给国际学生取名与营造课堂教学环节仪式感这两个课堂实例生动地阐释教师如何成为“超级个体”和“点灯人”。其次,她指出在师生在利用技术赋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三个教学策略:一是在开放与谨慎的姿态下追求人机融合的生存模式,二是把精力放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三是借助AI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创建专业化智能化的教学资源库。最后,她指出未来的教师应当是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并快速适应世界变化的教师,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我们人类37度的拥抱可以超越AI中0和1的数字世界。
第二位发言的青年学者是占田田老师,她的发言题目是“DeepSeek在初级汉语课堂上的应用”。占老师提出,中文教师对DeepSeek的使用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她从教师备课增效技巧、词汇复习游戏化、汉字学习加速器、课堂互动新工具、复习系统个性化这五个方面谈了她本人使用DeepSeek赋能汉语教学的心得体会。在报告中,占老师用了大量的课堂实例和操作性很强的指令说明向老师们做了详细的操作介绍。占老师所讲内容对一线教师非常实用。
第三位发言的青年学者是徐琦老师,他的发言题目是“借助ChatGPT提升初级汉语听说教学效率:以口语交际任务设计为例”。他首先向老师们介绍了他之所以选择了ChatGPT来赋能口语教学,是因为ChatGPT具有情境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强、及时反馈、语速可控、降低口语焦虑等特点。由于他采用的时任务型教学法,因此AI的角色主要是任务参与者和反馈提供者。他通过“在餐厅点菜”这一教学任务为例,让学生通过教学输入、与ChatGPT模拟点菜对话、任务后反馈、可拓展任务这四个步骤完成技术赋能汉语听说教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认为ChatGPT是有效口语辅助工具。他提议中文教师要学会与AI共生,充分利用其优势,同时也要保持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确保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四位发言的青年学者是梁苏雅老师,她的发言题目是“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智能辅助系统:XGBoost与深度学习的应用理论构想”。她指出,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效率低下、个性化不足等问题,亟需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AI赋能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主(1970-1990年代),中期发展为网络智能教育系统(1990-2010年代),当前则进入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机器人应用阶段。在此背景下,她的研究旨在结合XGBoost算法模型,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支持:(1)构建学习者画像:利用XGBoost模型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生成精准的学习者画像。(2)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基于深度学习模型,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3)学习效果预测与反馈:利用XGBoost模型预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实时反馈和调整建议。(4)系统开发与验证:设计并实现一套个性化汉语学习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最后,我院教学副院长唐晓武教授对本次活动做了全面的总结。他强调,科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极大地赋能我院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高师生的教学效能感和学习获得感。他指出,学院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希望我院全体国际中文教师要乘势而为,积极开展Gen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学实证研究,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在场的老师们向四位青年学者提出了他们的问题和思考,现场交流氛围十分热烈。至此,本期学术午餐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得到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经费资助)
文:教学中心教研组